早春的小雨润滑如奶油,滋润着京城的大地。小草冒出了芽眼儿,远望一片嫩绿,近看草芽儿稀稀落落,星星点点,看不出那一抹青青的草色。早春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光啊!它大大胜过柳色如烟笼罩全城的暮春景色。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不平淡。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
绝妙佳句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涂抹了那一抹青色,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草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
临了,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象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用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相关信息2】
网民热议湖南高考作文题如何立意
【温馨提示:正确答案以湖南高考标准答案或教育主管部门权威解释为准,以下网民意见仅供参考。( 网民讨论还在继续中,投稿信箱:zgmcw@126.com)】
网民1(JL): 我觉得全诗的诗眼在于一个“润”字。现在不是在积极倡导建设和谐社会么,好的社会制度就像天街的细雨一样滋润生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生的绿草代表着欣欣向荣的春意,然而社会之变革不能是通过暴风骤雨式的运动的,以和谐的方式唤醒公民意识确实需要大智慧啊 !
网民2:古人一首七言体且近乎口语的早春诗,干嘛非得弄的像现在下级领悟上级说话深刻含义似的,出题的就没有在旅游的时候遇上美景随口哼上两句的冲动?培养现代人的文学修养是应该,能融入古文的意境中去,那也是一种享受,为何非得弄出个深奥哲理来?
网民3:不知这样理解,跑题了吗?
"草色遥看近却无"说明团结就是力量!虽然一个个小小的嫩草近看微不足道,但是无数的他们却组成一幅朦胧的早春美景图!联系到我们祖国的抗震救灾,尽管每个有善心的中国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13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就汇成了一股无穷的力量,从心理上物质上给我们受伤的兄弟姐妹以强有力的支持,克服一切困难,爬起来继续坚定地迈向美好的明天!一滴水一棵树没有什么,可无数的水滴树木形成了海洋森林!这就是团结的力量!而历史也证明了伟大的中国人民每到关键时刻总能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去排除一切艰难险阻!
团结就是力量,这既是我们成功的经验,也是我们失败的教训!"天街小雨润如酥"可以理解为经历诸多磨难的伟大中国正面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大好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团结起来,尽快实现中华民族的大繁荣!让世界刮目相看,再次证明中国人民的智慧勇气力量!
网民4:我建议从有和无,远和近,大和小的角度来思考生活。
网民5:我认为这题目出得有水平。意境:早春的蒙胧美景。哲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虽然小草只有嫩芽,但已有生机勃勃之态,所以才有“最是一年春好处”)韩愈体会的是春意盎然,至于“距离”他肯定来不及细想。
网民6:要突出平淡美和朦胧美,以一种对比式的手法论述。
网民7:难得一见得不落入俗套的作文题目。不要把高中生都当小学生看,除了团结互助就是感动常在的。语文课培养的目标就在于塑造人文精神。这道题目正是朝这个方向努力。有些理工科的博士称看了都不知道如何写,这恰恰证明中国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失败,都读到博士了,除了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连最基本的美学概念都不懂,很可悲。
网民8:题意应该引申为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观察了解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
网民9:很好的题目,感觉难是因为你太想追求完美,想通透理解诗句的意境,其实,你理解的是什么就写什么,并不存在错误的理解,更谈不上跑题。
网民10:该意境用在企业管理上,可引申为:水至清则无鱼.管理的艺术性与诗意很多地方是不谋而合的 。
网民11:现在大众对中华古典文化忽视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高考不仅仅是一场考试,也有责任,有义务引导社会,引导教育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是一首小学就学过的诗,在古代也就是童蒙读本,如果连这诗的意境都把握不了,那么只能说是接受十几年教育是失败的,中国古典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是中化民族的根,如果舍本逐末,后果可想而知,所以说并不是考题难,而是考生对中华古典文化的无知。
网民12:唉,这题既难又偏。首先难在破题,找到一个写作的“点”,我试着想一下:1、距离产生美;2、“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其结果也不同;3、写一段经历,《我只能遥远地观望》之类;4、《我后悔走近了你》之类。绞尽脑汁想了这些,都觉不妥。湖南的题是越出越怪了。
网民13:"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极富哲理。
网民14:“诗意地生活”这是湖南去年考题,今年又是诗意的命题。也许湖南出题人还很诗意的高兴。我想问湖南是否想培养一批诗人?
网民15:你能用心去思考,就会发现出题者给出的意境。“天街小雨润如酥”,这种感觉只有身临其境方能感受到;而“草色遥看近却无”则需你保持一种旁观者的姿态才能看到那似有似无的绿色。生活亦是如此,有时候你要认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有时又要装装糊涂,别什么都想探究个究竟。
网民16:角度很多,把高中毕业生的早恋编个故事或议论一下就OK!(早恋以为有了爱情,细细研究其实不存在。)
网民17: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立意:
1谈远与近的辩证关系。
2欣赏美是需要距离的。
3人与人之间的微妙的似有似无的亲情友情关系。
4心中先有了春天,大地自然就有了草色。
5寒冬既过,春天不远。
网民18:假如我来写,我将这样开头: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远看近却无”不愧为大家手笔,多么美的意境,多么深的哲理!”润如酥的小雨催生出草的萌芽,一点点,一点点。那点点绿色走近了看几近没有;只有远远看去才可见那草色嫩绿,一片生机。这生机,是远看的结果。而远看可见,又是因为众草汇绿的结果啊!点可以汇成面,少可以聚成多,这就是多与少的辩证法。
网民19:如果写成记叙文,就记一次春游。如写议论文则有些难度,韩愈讲了一个很哲学的道理:近和远。
网民20:假使我来写估计写成我所提倡的"半君子主义"了 或是审美里面的中和之美。雨不是大的好,草不是绿的佳,润滑如酥、隐隐约约再恰当不过,做人怕也是如此,取中庸之道;待人也不过如此,行君子之交,凡事总有最恰当好处的那个度,譬如饮酒,恰当好处才能体会其中甘甜 。
网民21:其实试卷上是有立意提示的,写远和近、朦胧美与平淡美、物以稀为贵都可以,现在作文强调思辩性。
网民22:草色遥看近却无,感觉有点虚无飘渺……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暗喻看似平淡其实是不平淡的,用人生的平凡与不平凡来作文的话要好写点。
网民23:这首诗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
网民24:这道题象北京2008年的高考题,但这句诗的诗意过于奥妙,远与近,进与出,若有与若无,这些是中年人才能理解的意境,要少年人体味个中意味比较困难。读诗作文,是一种较好的命题方式,但要选好诗,要少年人的人生经验可以理解才好做题,这道题对高中生有点难,。
网民25:首先领会此诗句中的意境,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草芽儿略显了春的印迹,显然是一种平淡、朦胧的意境。鉴于此,我们可以以“朦胧美”和“平淡美”等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同时,也可以记叙自己经历过的一段平淡、朦胧的美好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文,继续情感一定要质朴、平淡。
其次,就是看看诗中蕴含的哲理,“遥看近却无”中蕴含了“远和近”、“ 物以稀为贵”等哲理,可以任选一个哲理立意,自设一个切合题意的论点,写一篇具有思辨性议论文!
网民26(夜萤):今年高考作文有点难。语文课培养的目标就在于塑造人文精神。这道题目正是朝这个方向努力。我看作者能否抓住诗中的主旨就能得高分。
你读过:“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文章吗?北宋皇帝宋微宗赵佶喜欢绘画,他本身也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他绘画特别注意构图的立意和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的时候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考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用。
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诏命一下去,各地的画家都纷纷来到京城。到了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命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的内容体现出来。
开始,画家们个个都面面相觑一筹莫展。过了一会儿,便先后动起笔来。有的画家绞尽了脑汁,在“踏花”二字上下功夫,有画面上画了许许多多的花瓣儿,一个人骑着马在花瓣儿上行走,表现出游春的意思;有的画家煞费苦心在“马”字上下功夫,画面上的主体是一位跃马扬鞭的少年,在黄昏的疾速归来;有的画家运思独苦,在“蹄”字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子,特别醒目。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不是单纯着眼于诗句中的个别词,而是在全面体会诗句含义的基础上着重表现诗句末尾的“香”字。他的画面是:在一个夏天的落日近黄昏的时刻,一个游玩了一天的官人骑着马回归乡里,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
考卷交上来以后,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看了一张不满意,放在一边;又看了一张还是不满意,又放在了一边……等到看见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这一幅时,他脸上立时现出了喜悦的微笑。他连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于是选中了这一幅。
因为只有这一幅画真正表现了“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含义。在这句诗题里,“踏花”、“归去”、“马蹄”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容易体现出来;而“香”字则是一个抽象的事物,用鼻子闻得到可用眼睛却看不见,而绘画是用眼睛看的,所以难于表现。没有选中的那些幅画,恰恰都没有体现出这个“香”字来:而被选中的这一幅,蝴蝶追逐马蹄,使人一下子就想到那是因为马蹄踏花泛起一股香味的缘故,所以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