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问:我查了网上的文章,都说武夷岩茶
始于唐,这说法正确吗?
中国名茶网茶史编辑室答:武夷岩茶是乌
龙茶的一种,明清才有,而武夷茶始于唐。现
在许多书刊和网络文章一顿乱吹,这不是弘
扬茶文化,而是为茶文化抹黑。连中央电视
台播映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也篡改了
茶史,晋商明明贩运的是湖南临湘黑茶,编
著却改成了武夷山茶,后来电视剧制作方吃
了官司赔了钱。《中国茶叶》杂志2008年第1
期刊登了著名茶文化专家巩志的文章《武夷
茶与武夷岩茶》,推荐您读一读。我们的茶
文化专家要向巩志先生学习,学习他严谨的
治学精神。巩志是福建茶文化研究会理事、
福建省茶叶学会会员、中国武夷山世界文化
和自然遗产保护协会会员,他不去参与商业
炒作曲解历史,维护了一个学者的尊严。
【相关信息1】
武夷茶与武夷岩茶
作者:巩志
自古有“闽中茶品天下高”之称,而闽茶以武夷产者声名为最著。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顾名思义是在大山岩或岩石上所生的茶,两者有根本的区别,前者包括蒸青团饼茶,炒青和小种红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青茶)类,即在武夷生产加工的半发酵茶。昔时武夷茶充为贡品,世界茶叶市场上概以武夷(Bohea)为中国茶叶代称,今以武夷岩茶(乌龙茶类)品质优异,脍炙人口,声振中外。武夷所产之茶却有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区别,它有两种不同含义,是不能混淆的。
武夷茶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清,历史久远。武夷除历经千余年的武夷茶外,还创造了驰名世界的小种红茶和武夷岩茶。
武夷茶“对提高我国茶业科学技术水平,作出很大的贡献。武夷茶发展史,是研究我国名茶的宝贵遗产,是研究我国茶业发展史的文献,为今后茶业技术改革的规范,开展武夷茶的发展史研究,很有必要。”(陈椽《中国名茶研究选集》,安徽农学院1985年版)。
中国产茶历史悠久,产品冠以地名,自古有之。但是有的因各地方言不同而各异,有的因生长地名或不同阶段所产有不同名称,有因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名称,有历代文人赋予的别称、雅号,更有以神话传说或借助帝王赐名而得名的。据历史记载,有的新产品沿用旧名,使后人难以辨别;有的取产品的特点命名,一茶数名,一名数茶。研究茶名者,需要根据众多史料,作出恰如其分的结论。
茶文化专家阮浩耕曾指出:“现在讲茶文化的历史,出现一种‘竞古比早’的倾向。”
的确,武夷岩茶也受“竞古比早”的影响。首先是混淆武夷茶与武夷岩茶这两种不同概念。其次借名家之口“竞古”,伪托“晚甘侯”(唐·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是武夷岩茶1000多年前就有的雅称;为了“比早”,证明唐代就有“武夷岩茶”,竞将近代茶学专家林馥泉(前中央茶科所高级茶学专家)描述武夷岩茶品质特征的“方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泉冽之胜”,说成是唐代徐夤对武夷岩茶的神韵评语,张冠李戴,以讹传讹,把明清时期青茶类中的武夷岩茶提早至唐代蒸青团茶时代的绿茶类。
陈椽教授早在上世纪20年代在《名茶历史研究》中指出:“目前,茶业学术界,有人把武夷茶与武夷岩茶划等号,甚至说驰名国际茶叶市场的星村正山小种称武夷茶,也是属武夷岩茶。是不知武夷岩茶是武夷茶的内涵,而武夷茶是武夷岩茶的外延。有人认为历史记载,武夷茶就是武夷岩茶的创始年代,把正山小种创始年代抛在武夷岩茶之后。这是不实事求是,与国内外的茶业历史不相容。当然,武夷山岩早于武夷茶,但是武夷山范围很广,不是所有茶树都是生长在岩上。所以历代称武夷茶不称武夷岩茶”(陈椽《中国名茶研究选集》)。
据陈椽对武夷茶分析,武夷茶名最初指蒸青团茶及蒸青散茶,其次是指炒青、烘青绿茶。17世纪后称武夷茶是指正山红茶,19世纪中叶后,才指青茶(乌龙茶)或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到民国时期才有明确的角色。前人记载的武夷茶名要别认清,切不可片面肯定。
武夷茶在南北朝时出现了“灵草”、“建溪芽”等茶名。唐代之初,茶叶多加工成饼茶,涌现了许多名茶,如建州大团、方山露芽,还有研膏、腊面,晚甘侯(唐·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拟人化的茶名)成为武夷茶之别称。
在宋代,除保留传统的蒸青团茶以外,已有相当数量的蒸青散茶。宋代武夷茶区已注意对名丛的培育,如石乳、铁罗汉、坠柳条等。
元代,团茶已开始逐渐淘汰,除武夷御茶园制龙团风饼之外,散茶得到较快的发展,如当时武夷的探春、先春、次春、拣芽以及紫笋都属芽茶;叶茶为较大的芽叶制成的,如粟粒芽、武夷雨前即是。
明代,废团兴散,结束了单一的茶类。武夷除蒸青散茶以外,出现了炒青绿茶以及红茶(正山小种)、黄茶、黑茶,直接晒干的白茶也同时存在。可以说明代已出现了五大茶类,包括武夷正山小种红茶。
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洪武年间武夷茶罢贡,团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慢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冽酽醇的滋味以及清澈明亮的茶汤,更能让人领略茶之天然香味品性,茶品除龙团之外,有名丛石乳、白鸡冠、半天鹞(夭)等。
到了清代,除五大茶类外,又出现了青茶的制作方法,也就是乌龙茶的创新。据清代陆廷灿《续茶经》(1717)引王草堂《茶说》记载:“武夷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烘焙。阳羡岕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也。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为炒色,红者为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搪(振动),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老叶枝蒂,使之一色。”这时始有做青技术,以乌龙茶命名。福建最早出口的茶叶称武夷茶。至鸦片战争(1840)后,随着武夷茶大量出口,才有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乌龙茶之名(汤鸣绍《福建乌龙茶产品名称的由来与界定》)。
武夷岩茶属乌龙茶类。产于武夷山,正山为岩茶,外山为洲茶。岩茶品质优异,出类拔萃,素以“岩骨花香”之岩韵著称于世。当代乌龙茶专家张天福云:“武夷岩茶不仅品质超群,而且在中国乃至世界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武夷岩茶的制法是,采摘后摊放,晒青后摇青,摇到散发出浓香就炒、焙、拣。《茶说》成书时间在清代初年,则武夷茶这样的独特工艺形成,当远比这个时间为早,这就具体说明在清代初年以前,已制成了“半发酵”的武夷岩茶了。“半青半红”已把武夷岩茶“绿叶红镶边”的特色形容出来了。
清代各类茶叶的制作技术也得到了改进和提高,很多质量非凡的名茶,获得了朝廷官员和文人雅士以及僧道茶商的赞赏,至此六大茶类全部产生。名闻遐迩的名丛大红袍也在此时面世,它属乌龙茶类,是武夷岩茶中的王者。
武夷岩茶是对产于武夷山的乌龙茶的统称。武夷山位于武夷山市东南部,方圆60平方公里,有36峰99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故名岩茶,又名酽茶,意为茶鲜醇、浓厚。如此可知,乌龙茶是由武夷茶派生而创制的武夷岩茶。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名丛。
武夷岩茶品质优异,举凡地势、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均足以影响产茶之良窳。以论地势,武夷岩茶可谓“以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岩骨坑源所滋,品具泉冽花香之胜,其味甘泽而气馥郁。以论土质,则疏松润泽,既不至过粘而排水不易,亦不至过砾,失之过干。山腹岩罅之处,每多腐殖质肥土流入,肥分无多,气水透通。此均适宜于深根植物如茶树丛生。气候稍带寒冷,降雪不常,山高气爽,暑天不至酷热,四季云雾环绕,降雨足量,因山峰高耸,岩壁之间日照不长,亦均为茶树生育之理想条件,且以山水之奇,茶则信相得而益彰。”
乌龙茶专家姚月明早已指出: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只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因为两者有根本区别,前者应解释为武夷之茶,包括蒸青团饼茶,炒青散茶,以及小种红茶,龙须茶,莲心诸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青茶)类,即生产加工在武夷的半发酵茶,才真正叫武夷岩茶(姚月明《武夷岩茶论文集》)。
有人这样说:武夷岩茶首创于一千六百年前的唐代,贞元元年蒸焙后研碎捣成团的“研膏茶”(《武夷茶文化·璀灿的岩茶文化》),把唐代研膏茶说成是岩茶。也有说北宋年间,武夷岩茶饮誉中国(《闽北纪略》),将宋代蒸青团茶说成武夷岩茶。有人还说,宋时由于地方官员的争宠,武夷岩茶名声日高,已悄然进入京都皇室(《武夷文化丛书·佳茗飘香》),把武夷溪边粟粒芽也说成武夷岩茶。说武夷岩茶始于秦汉,唐时鼎盛,及宋列为“御茶”(《妙哉武夷岩茶》),这更是无稽之谈。
(原载:《中国茶叶》杂志2008年第1期36-38页)
【相关信息2】
武夷岩茶的悠久历史
(文章出处:互联网多家网站)
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武夷山与武夷茶双绝人寰,著称于世。
武夷山何时有茶?据当代茶叶专家陈椽等考证,我国茶叶在二世纪时由西南向东南传播,不久武夷山就有茶了。武夷岩茶最早被人称颂,可追溯到南朝时期(公元479-502年),而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唐朝孙樵(约825-约885年)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孙樵在赠送武夷岩茶给达官显贵的一封信札中写道:"晚甘候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孙樵在这封信中,把出产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用拟人化的笔法,美称为"晚甘候"。"晚甘候",甘香浓馥,美味无穷之意。"候",用尊称。"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当时崇安尚未建县,武夷山属于建阳县,故信中称"建阳丹山碧水"。因此说孙樵所送的茶乃武夷山所产。从此,"晚甘候"遂成为武夷岩茶最早的茶名。清明闽北人蒋蘅写的《晚甘候传》一文中,更是通篇以拟人化的笔法,酣畅淋漓地为武夷岩茶写传。他写道"晚甘候,甘氏如荠,字森伯,闽之建溪人也。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甘氏聚族其间,率皆茹露饮泉,倚岩据壁,独得山水灵异,气性森严,芳洁迥出尘表……大约森伯之为人,见若面目严冷,实则和而且正;始若苦口难茹,久则淡而弥旨,君子人也。"该传沿用了前人对武夷岩茶的美称--"晚甘候",以拟人化的笔法记述了它的姓名和表字,姓甘,名如荠,字森伯。作者巧妙地用了《诗经》中的典故,予武夷岩茶以姓名:甘如荠。《诗经.邶风.谷风》云:"谁谓茶苦?其甘如荠!"《晚甘候》作者匠心独具,为甘甜美味的武夷岩茶取了出典于《诗经》的尊姓大名,令人解颐生津。传中还把武夷岩茶的"茶品"拟人化为"人品",赞之曰:"君子人也!"足以与周敦称莲花为"花之君子"相媲美。
唐代诗人郑谷有诗云:"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草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诗人不但高度评价武夷茶,而且说明武夷茶从研膏转为蜡片,且印有飞鹊等装饰图案。值得提及的是,中国第一茶圣陆羽在晚年慕名来到武夷山,写有《武夷山记》,对武夷君的神话传说,表示兴趣,遂记之。虽然此记已佚,但是从其他的书、志的注释中,尚能见到片言段语。该记当是陆羽在晚年蛰居江西上饶时、于《茶经》的成书之后若干年所撰,因此也是《茶经》上未见武夷茶记载的原因之一。为此肯定武夷茶在唐代已有之,且名度很高,深得文人赞赏,引人垂将老矣的陆羽慕名而来。
自唐代孙樵称武夷茶为"晚甘候"后,历代多有讴歌其者。宋朝陶谷著《茗录》写道:"汤悦有森伯颂,盖茶也,方饮而森烈严乎齿牙;既久,四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者,谁能目之。"森伯既是超群的好茶,而要能体会森伯的佳妙之处,非熟练的评茶者寞属。那么,谁是"森伯"的知遇者呢?《晚甘候传》云:"森伯之祖,尝与王肃善。"于是,王肃可以肯定是早期与武夷岩茶(森伯之祖)神交的一位雅士了。宋朝叶清臣在《述煮茶小品》中也说:"王肃癖于茗饮"这也说明他算得上一们精于品茶的人。南北朝时期,王肃的父亲王奂在南齐任尚书右仆射(中书郎,宰相的助手),很可能得到进贡的武夷岩茶礼品。因此,当代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据此论证:"武夷茶约在距今1500年前的南朝时已初具名度。而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散文《叶嘉传》,也是以拟人化手法记述武夷岩茶的一篇佳作。文章把茶树这种嘉木誉为"叶嘉",意为"茶叶嘉美"。苏轼为之立传,遣诣京师。从《叶嘉传》里,我们又可以推测说武夷茶早在约二千年前的汉朝就可能有之,但由于这篇散文略带虚构成份,且有唐代陆羽(733-804)《茶经》在汉帝之前之误,所以不宜作为信史。至于武夷岩茶早在何时问世?不妨当作"武夷岩茶之谜",让今人去考证。在未有确实答案之前,权以范仲淹的诗句:"武夷仙人自古栽"作为浪漫的"定论"吧!
[附录] 中国名茶网各栏目文章目录(请点击以下地址)
(其中【科技咨询】专栏须凭密码进入。申请准入请与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技术推广中心或本网读者服务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