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后,秦茶文化带着全部的文化密码,横陈在我们面前。历史积淀使秦茶文化是那样的深沉和凝重,让我们难以估量出那沉甸甸的分量。而破解这些文化密码,就需要我们沿着陕西历史文化的脉络,不断挖掘、整理、体验古代秦茶文化的精神气氛,重塑陕西在中国茶文化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为了弘扬秦茶文化,进一步确立秦茶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茶产业中的始祖地位,进一步论证茶祖神农与陕西(宝鸡)的历史渊源,促进陕西茶文化和茶产业的发展,2009年8月26日(农历七月初七)将由陕西省供销合作总社、陕西省茶业协会联合举办“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学术活动。
这是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盛会,届时将邀请全国茶叶行业组织的领导、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茶叶科学与茶文化领域的著名专家作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和精彩的演讲!
本次论坛热忱欢迎您在百忙之中撰写、递交学术论文并参加研讨盛会!凡递交大会的学术论文除大会报告交流外,将进行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设立特、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各若干名,特等奖奖励人民币壹万元。
现将征文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论文要求。应征论文一般应是未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的(特别优秀的已发表论文除外),尤其欢迎具有创新思维和独到观点的学术论文。
(二)稿件格式。请按一般论文的格式撰稿。稿件正文一般不超过五千字。稿件附上第一作者简历(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等)、通信地址、联系电话和电子信箱等。
(三)征文范围。论文要求围绕大会主题“秦茶始祖文化”,相关内容如下:
1. 神农与茶的利用
2. 神农与秦茶文化
3. 神农与茶祖
4. 神农茶祖与陕西(宝鸡)
5. 秦茶文化与茶祖文化
6、秦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中的地位
8、秦茶文化与佛教的关系
9. 秦茶文化与儒家、道家的关系
10.茯茶与养生
11.茶具和茶文物
12.陕西地方茶俗文化
13.茶祖文化与茶科技
14. 茶祖文化与茶学教育
15. 茶祖文化与产业竞争力
16. 茶祖文化与茶品牌
………
论文请于2009年8月10日前以纸质稿件或者电子文档形式递交陕西省茶业协会秘书处,逾期不候。
论文递交联系方式: 陕西省茶业协会秘书处
地址:西安市西七路八十五号
邮编:710004
电话:029-87927181 029-87927182
联系人:李红 王洋璐
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组委会
2009年 7 月 7 日
【“茶祖在湖南”论文1】
论茶祖文化
包小村、陈奇志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长沙•410125)
摘 要:茶祖只有一个,即炎帝神农氏,批评了吴理真茶祖说与孔明茶祖说;提出了“茶祖文化”的两个定义;认为茶祖文化研究应与湖湘文化、炎黄文化与茶文化研究实现“三个结合”;将茶祖精神概括为四种: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谐精神和道德精神;论述了弘扬茶祖文化的5个重点:普及茶祖文化,弘扬茶祖精神,吸收“天人合一”观的精华,坚持培育茶德,搞好茶祖祭祀。
关键词:茶祖文化;炎黄文化;湖湘文化;茶文化;茶祖精神
炎帝神农氏是中国乃至世界的茶祖,茶祖事迹流传民间,茶祖精神惠及万代,茶祖文化光照千秋。湖南茶业幸运,最早沐浴着炎帝文明的阳光雨露;湘茶文化骄傲,源于古老的炎黄时代;湖南茶人自豪,最先受到炎帝精神的熏陶。
茶祖文化研究近几年来,在湖南省茶业协会的积极倡导下,逐步形成了热潮,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的召开成为一个新的里程碑。
1 一个茶祖
1.1 炎帝神农氏是唯一的茶祖
茶祖就是发现茶、利用茶的祖先。根据史籍记载和考古证实,中华民族的先人炎帝神农氏,在湖南生活了较长时期。战国时代,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就把饮茶起源的传说记载下来:“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炎帝时代,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时间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此时渔猎文化正向农耕文化过渡。
炎帝神农氏最早发现茶并作为解毒之良药,他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茶祖,是当之无愧的。然而当我们虔诚地祭祀茶祖之时,也听到了一些杂音,局部地方的政府官员甚至是茶界知名的的专家学者,为了宣传本地种茶历史悠久,为了一己之利,另树“茶祖”,将茶文化引入歧途。
1.2 吴理真不是茶祖
四川雅安有人把其家乡人吴理真奉为茶祖,理由是他为中国第一个植茶之人,相传公元前53年,吴理真在蒙顶山五峰之间种下了七株茶树。吴理真不能为茶祖,因他的传说与茶祖定义不符,即使植茶之祖(第一个植茶之人),吴理真也排不上号,因为吴理真种茶比瑶族先民在湘鄂边界的龙窖山种茶晚了几百年。
据考古学家家考证,约在炎黄时代,蚩尤部落联盟(蚩为苗族自称,尤为瑶族自称),与炎黄部落联盟相战于涿鹿之野,战败后被迫南迁。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瑶、苗组成联盟,在“左洞庭,右彭蠡”建立三苗国,部分瑶民进入临湘北部的龙窖山,开荒种茶。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已有文字记载:“龙窖山,在县(临湘)东南,接鄂州崇阳县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畲为业,非市盐茶,不入城邑,亦无贡赋。盖山瑶人也。” [1]
1.3 孔明不是茶祖
云南有人树孔明为茶祖,据说居住在澜沧江中下游的布朗族、基诺族,都自称其祖先是随诸葛亮南征时被遗留下的,诸葛亮或插棍、或留茶籽、或施法力长出了茶树,让他们以茶为生。
我们认为孔明不是茶祖,其理由有三条:首先,诸葛孔明为三国时期人物,生于181年,卒于234年,他在生的年代还不如吴理真早,更不如龙窖山瑶族先民植茶的历史早。其次,查遍有关孔明的史料,未见有关“孔明兴茶”的记载。第三,据史料记载,诸葛孔明从未涉足过西双版纳,他在《出师表》中所说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非西双版纳之境。在西双版纳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等民族中,过去并未流传关于孔明的传说,有关传说,并非源自本地,只不过是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学者、民间文艺工作者从外地带进来,然后把它们“嫁接”到西双版纳少数民族头上罢了。
2 两个定义
“茶祖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是近几年的事。何谓茶祖文化?尚无定论,我们尝试提出如下界定,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狭义的茶祖文化指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及对该传说进行阐发的文化,有炎帝神农氏发现茶、利用茶的事迹,亦包括后人对茶祖的研究成果、祭祀活动、有关茶祖的文学创作、茶祖精神的弘扬等。
广义的茶祖文化指炎帝神农氏发现茶以后形成的茶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由于茶祖文化是中华茶文化的源头和基础,可以用“茶祖文化”泛指、代称中华茶文化。
3 三个结合
茶祖文化研究与相关文化研究应实现“三个结合”。
3.1 实现茶祖文化与湖湘文化研究的结合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结构中的—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近百年来,随着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出色表演,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并已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湖南是茶祖神农氏的主要活动地,湖湘文化研究理应将茶祖文化作为重点。
3.2 实现茶祖文化与炎黄文化研究的结合
炎黄文化萌生于距今5000年左右的炎黄时代,对其研究发轫于战国时期, 20世纪全面展开,改革开发以后出现繁荣。近些年来,炎黄文化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归纳起来有10个方面[2]:炎黄二帝的真实性得到肯定、炎帝与黄帝名称的来源、炎黄二帝发祥地与陵寝的确定、炎黄二帝所处时代的判定、炎帝与神农氏的关系、炎黄二帝之间的关系、炎黄二帝的事迹、炎黄文化的界定、研究炎黄文化的意义、关于炎黄子孙的争议。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成果,茶祖文化研究不要重复炎黄文化研究已作的工作,要把重点放在利用茶祖精神发展茶产业方面;炎黄文化研究要增加新的热点,如茶文化起源研究。
3.3 实现茶祖文化与茶文化研究的结合
许多茶文化专著把神农尝茶仅仅当成一则神话简单介绍,缺乏对茶祖文化的深刻剖析,人物研究重陆羽轻神农;有的著作甚至公然否定饮茶起源于史前的神农时代(例见:关剑平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茶与中国文化》第10页)。茶文化研究应当突出茶祖文化这个核心,寻找茶文化的真正源头,抓住茶祖文化演变的脉络。
4 四种精神
茶祖精神是指茶祖炎帝神农氏的事迹所体现的意义、核心、灵魂。理解茶祖精神是发掘茶祖文化当代价值的前提。茶祖精神可概括为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谐精神和道德精神。
4.1 创新精神
【略】
4.2 奉献精神
【略】
4.3 和谐精神
【略】
4.4 道德精神
【略】
5 五个重点
弘扬茶祖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应突出5个重点。
5.1 普及茶祖文化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重视人的教化,强调要让普天下的民众都受到文化的熏陶与敎养。茶祖文化的研究成果要变成全行业、全社会的共识,使其当代价值得到充分实现,要大力做好普及传播工作。如果那些具有宝贵价值的东西,发掘出来后,只停留在少数学者的圈子里,就达不到“化成天下”的目的。我们要利用媒体、著作、讲座、教学、会议、广告、导游、茶叶包装等形式宣传茶祖文化,让“神农尝百草,茶业始三湘”的事实人人皆知。
5.2 发扬茶祖精神
茶祖神农氏的4种精神是茶文化中的人文主义资源,在茶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没有过时,反而弥足珍贵。广大茶人在重视科学的同时,也必须关注文化,并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要进一步促使茶叶科学工作者、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与企业家的紧密合作,就茶祖精神,进行联合研究和贯彻,把握我国茶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5.3 吸收“天人合一”观的精华
炎帝神农氏提出:“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合天人之和”,这些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炎帝神农氏的《连山易》,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早在先秦时期,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有许多生动实例。例如《论语•述而》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孔子只钓鱼,而不用大网捕鱼;用箭射鸟,但不射宿在巢里的鸟。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不滥捕滥猎。说明孔子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使自然资源不致枯竭,不仅有正确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 “天人合一”观认为: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合理改造自然,自然是一个平衡和谐的有机整体,人必须有效地保护自然。炎帝神农氏的“天人合一”观对发展有机茶园、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现实意义,它为人类长远生存和发展、为中国茶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是炎帝神农氏对中华茶业乃至全人类的一个独特贡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候价值更为宝贵。如何结合当前我国茶产业实际,正确领会、运用茶祖神农氏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遗产,是一个重大课题。
5.4 坚持培育“茶德”
所谓“茶德”,是指茶人的道德要求。唐代陆羽《茶经•茶之源》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饮茶与茶人俭朴之美德相联系,不单纯把茶看成仅仅是满足生理需要的饮品。唐末刘贞德在《茶十德》一文中扩展了“茶德”内容:“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提升了饮茶的精神要求。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晚芳提出的“廉、美、和、敬”,程启坤和姚国坤先生提出的“理、敬、清、融”,台湾学者范增平先生提出的“和、俭、静、洁”等,都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不同角度阐述茶人应有的道德要求,强调通过茶事活动,引导茶人完善个人的品德修养,达到茶人和谐、健康、纯洁的崇高境界。
5.5 搞好茶祖祭祀
茶祖祭祀是文化自觉的需要。什么是“文化自觉”?在1998年“中华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费孝通先生发表了论文《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他说:“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简言之,文化自觉,就是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
茶祖祭祀是对茶祖精神的弘扬。炎帝神农氏虽已成为远古人物,但我们要让茶祖精神世代流传。茶祖祭祀是茶业发展的需要,它可凝聚中华茶人,从而促进中国茶业的振兴。
中国茶界每年应举办规模盛大的祭茶祖活动,逐步淡化其血缘与地域色彩,强化茶祖文化的认同与传播。茶祖不仅仅属于湖南,也属全国,茶祖祭祀应定位于国家级祭祀,应有全国茶人的参与,有国家级茶叶社团的组织,有各级政府的支持;组织者应根据茶的特点制定统一的祭祀活动办法,按照统一的仪式和规格祭祀茶祖,以满足海内外茶人寻根探源、谒祖归宗的心愿。
参考文献
1 陈奇志、何培金、谢大海、卢明德、赵田初、周正林. .璀璨的临湘茶文化【J】.茶叶通讯,2008(3):29.
2王俊义主编. 炎黄文化研究第五辑.【M】郑州.大众出版社,2007:22-34.
(上文原载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论文集《茶祖文化论》90-95页)
【“茶祖在湖南”论文2】
茶祖神农氏:中华茶业的巍峨丰碑
本文原载《湖南日报》2009年5月11日
4月10日,2009中华茶祖节暨祭炎帝神农茶祖大典在炎陵县炎帝陵隆重举行,800白衣少男少女齐唱《神农茶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