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阳市茶叶协会 岳阳黄茶 茶产业 茶科技 茶文化 读者留言 联系我们
 
《茶祖神农炎陵共识》已明确中华茶祖在湖南,建议陕西省茶业协会不要另设茶祖论坛以免造成思想混乱
发布者:名茶网          发布时间:2009/7/13
 
【中国名茶网网友稿件选登】
 
(声明:中国名茶网网友个人意见与本网立场无关,欢迎广大网友参与讨论。)
 
作者:茶乡之尾
 
  我在中国茶业流通协会网站http://www.ctma.com.cn/html/zixun/guona/20090713/12355.html
 
见到《秦茶始祖文化论坛学术论文征集通知》,感到惊讶!

  《通知》说:“陕西在全国茶产业及全国茶文化中没有地位,所以宋明
 
之后的诸多茶书很少提及陕西的茶产业及茶文化”,“为了弘扬秦茶文化,
 
进一步确立秦茶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茶产业中的始祖地位,进一步论证茶祖
 
神农与陕西(宝鸡)的历史渊源,促进陕西茶文化和茶产业的发展,2009年
 
8月26日(农历七月初七)将由陕西省供销合作总社、陕西省茶业协会联合
 
举办“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学术活动。 ”

  众所周知:中华茶祖只有一个,那就是炎帝神农氏,炎帝神农氏在湖南
 
发现和利用茶叶,这段历史是中国茶文化的源头。陕西这次所谓秦茶始祖文
 
化论坛,将会混淆视听,给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带来巨大伤害。茶祖神农与陕
 
西有无关系,不是不可探讨,但这份通知却说得这么肯定,论文作者碍于情
 
面,谁敢提不同意见?2009年4月10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国际茶叶
 
科学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
 
商会、中国茶人联谊会、茶祖神农基金会,在湖南炎陵县共同发布了《茶祖
 
神农炎陵共识》。希望上述组织抵制陕西这次闹剧,不要自打耳光,专家学
 
者必须共同宣传《茶祖神农炎陵共识》,不要在湖南开会说“茶祖在湖南,
 
茶源始三湘”,到了陕西又说陕西“是茶祖炎帝神农氏尝百草之地”。
 
  “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这是颠扑不破的历史定论。“中华茶祖
 
神农文化论坛”是湖南中华茶祖神农文化学术会议的专有名词,现已形成一个非常著名
 
的文化品牌,陕西有关单位不该傍名牌。
 
 
 
 
【附录】
 
 

秦茶始祖文化论坛学术论文征集通知
 
  
  陕西作为茶祖炎帝神农氏的故里,在华夏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悠久深厚、丰富多彩的秦茶文化。她曾是茶祖炎帝神农氏“尝百草”之地,曾是全国最早的茶区和茶叶种植中心,曾是全国茶文化的鼎盛地区和传播中心,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秦茶曾风光的踏上丝绸之路,曾潇洒的领导饮茶新潮流,曾高贵的进贡朝廷,曾荣耀的为朝廷交换战马,曾霸气的稳稳占领大西北市场,自宋明以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饮茶文化的重心也随之东移。陕西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灿烂、至高无上的一页,被时光翻过,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甚至许多人不知陕西产茶更不知是最古老的产茶区之一。陕西在全国茶产业及全国茶文化中没有地位,所以宋明之后的诸多茶书很少提及陕西的茶产业及茶文化,近代文人的著作涉及茶事也是言必称“狮峰龙井”、“祁门功夫”、“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云南普洱”。

  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后,秦茶文化带着全部的文化密码,横陈在我们面前。历史积淀使秦茶文化是那样的深沉和凝重,让我们难以估量出那沉甸甸的分量。而破解这些文化密码,就需要我们沿着陕西历史文化的脉络,不断挖掘、整理、体验古代秦茶文化的精神气氛,重塑陕西在中国茶文化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为了弘扬秦茶文化,进一步确立秦茶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茶产业中的始祖地位,进一步论证茶祖神农与陕西(宝鸡)的历史渊源,促进陕西茶文化和茶产业的发展,2009年8月26日(农历七月初七)将由陕西省供销合作总社、陕西省茶业协会联合举办“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学术活动。

  这是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盛会,届时将邀请全国茶叶行业组织的领导、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茶叶科学与茶文化领域的著名专家作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和精彩的演讲!  

  本次论坛热忱欢迎您在百忙之中撰写、递交学术论文并参加研讨盛会!凡递交大会的学术论文除大会报告交流外,将进行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设立特、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各若干名,特等奖奖励人民币壹万元。

  现将征文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论文要求。应征论文一般应是未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的(特别优秀的已发表论文除外),尤其欢迎具有创新思维和独到观点的学术论文。

  (二)稿件格式。请按一般论文的格式撰稿。稿件正文一般不超过五千字。稿件附上第一作者简历(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等)、通信地址、联系电话和电子信箱等。

  (三)征文范围。论文要求围绕大会主题“秦茶始祖文化”,相关内容如下:

  1. 神农与茶的利用

  2. 神农与秦茶文化

  3. 神农与茶祖

  4. 神农茶祖与陕西(宝鸡)

  5. 秦茶文化与茶祖文化

  6、秦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中的地位

  8、秦茶文化与佛教的关系

  9. 秦茶文化与儒家、道家的关系

  10.茯茶与养生

  11.茶具和茶文物

  12.陕西地方茶俗文化

  13.茶祖文化与茶科技

  14. 茶祖文化与茶学教育

  15. 茶祖文化与产业竞争力

  16. 茶祖文化与茶品牌

  ………
  论文请于2009年8月10日前以纸质稿件或者电子文档形式递交陕西省茶业协会秘书处,逾期不候。      
 
  论文递交联系方式: 陕西省茶业协会秘书处

  地址:西安市西七路八十五号                  

  邮编:710004

  电话:029-87927181       029-87927182

  E-Mail: shaanxicoop@126.com

  联系人:李红   王洋璐

                                  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组委会

2009年 7 月 7 日
 
 
 
 
【“茶祖在湖南”论文1】

论茶祖文化

包小村、陈奇志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长沙•410125)
 
 
 
摘  要:茶祖只有一个,即炎帝神农氏,批评了吴理真茶祖说与孔明茶祖说;提出了“茶祖文化”的两个定义;认为茶祖文化研究应与湖湘文化、炎黄文化与茶文化研究实现“三个结合”;将茶祖精神概括为四种: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谐精神和道德精神;论述了弘扬茶祖文化的5个重点:普及茶祖文化,弘扬茶祖精神,吸收“天人合一”观的精华,坚持培育茶德,搞好茶祖祭祀。
关键词:茶祖文化;炎黄文化;湖湘文化;茶文化;茶祖精神
 
  炎帝神农氏是中国乃至世界的茶祖,茶祖事迹流传民间,茶祖精神惠及万代,茶祖文化光照千秋。湖南茶业幸运,最早沐浴着炎帝文明的阳光雨露;湘茶文化骄傲,源于古老的炎黄时代;湖南茶人自豪,最先受到炎帝精神的熏陶。

  茶祖文化研究近几年来,在湖南省茶业协会的积极倡导下,逐步形成了热潮,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的召开成为一个新的里程碑。

1 一个茶祖

1.1 炎帝神农氏是唯一的茶祖

  茶祖就是发现茶、利用茶的祖先。根据史籍记载和考古证实,中华民族的先人炎帝神农氏,在湖南生活了较长时期。战国时代,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就把饮茶起源的传说记载下来:“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炎帝时代,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时间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此时渔猎文化正向农耕文化过渡。

  炎帝神农氏最早发现茶并作为解毒之良药,他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茶祖,是当之无愧的。然而当我们虔诚地祭祀茶祖之时,也听到了一些杂音,局部地方的政府官员甚至是茶界知名的的专家学者,为了宣传本地种茶历史悠久,为了一己之利,另树“茶祖”,将茶文化引入歧途。

1.2 吴理真不是茶祖

  四川雅安有人把其家乡人吴理真奉为茶祖,理由是他为中国第一个植茶之人,相传公元前53年,吴理真在蒙顶山五峰之间种下了七株茶树。吴理真不能为茶祖,因他的传说与茶祖定义不符,即使植茶之祖(第一个植茶之人),吴理真也排不上号,因为吴理真种茶比瑶族先民在湘鄂边界的龙窖山种茶晚了几百年。

  据考古学家家考证,约在炎黄时代,蚩尤部落联盟(蚩为苗族自称,尤为瑶族自称),与炎黄部落联盟相战于涿鹿之野,战败后被迫南迁。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瑶、苗组成联盟,在“左洞庭,右彭蠡”建立三苗国,部分瑶民进入临湘北部的龙窖山,开荒种茶。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已有文字记载:“龙窖山,在县(临湘)东南,接鄂州崇阳县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畲为业,非市盐茶,不入城邑,亦无贡赋。盖山瑶人也。” [1]

1.3 孔明不是茶祖

  云南有人树孔明为茶祖,据说居住在澜沧江中下游的布朗族、基诺族,都自称其祖先是随诸葛亮南征时被遗留下的,诸葛亮或插棍、或留茶籽、或施法力长出了茶树,让他们以茶为生。

  我们认为孔明不是茶祖,其理由有三条:首先,诸葛孔明为三国时期人物,生于181年,卒于234年,他在生的年代还不如吴理真早,更不如龙窖山瑶族先民植茶的历史早。其次,查遍有关孔明的史料,未见有关“孔明兴茶”的记载。第三,据史料记载,诸葛孔明从未涉足过西双版纳,他在《出师表》中所说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非西双版纳之境。在西双版纳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等民族中,过去并未流传关于孔明的传说,有关传说,并非源自本地,只不过是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学者、民间文艺工作者从外地带进来,然后把它们“嫁接”到西双版纳少数民族头上罢了。

2 两个定义

  “茶祖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是近几年的事。何谓茶祖文化?尚无定论,我们尝试提出如下界定,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狭义的茶祖文化指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及对该传说进行阐发的文化,有炎帝神农氏发现茶、利用茶的事迹,亦包括后人对茶祖的研究成果、祭祀活动、有关茶祖的文学创作、茶祖精神的弘扬等。

  广义的茶祖文化指炎帝神农氏发现茶以后形成的茶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由于茶祖文化是中华茶文化的源头和基础,可以用“茶祖文化”泛指、代称中华茶文化。

3 三个结合

  茶祖文化研究与相关文化研究应实现“三个结合”。

3.1 实现茶祖文化与湖湘文化研究的结合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结构中的—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近百年来,随着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出色表演,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并已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湖南是茶祖神农氏的主要活动地,湖湘文化研究理应将茶祖文化作为重点。

3.2  实现茶祖文化与炎黄文化研究的结合

  炎黄文化萌生于距今5000年左右的炎黄时代,对其研究发轫于战国时期, 20世纪全面展开,改革开发以后出现繁荣。近些年来,炎黄文化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归纳起来有10个方面[2]:炎黄二帝的真实性得到肯定、炎帝与黄帝名称的来源、炎黄二帝发祥地与陵寝的确定、炎黄二帝所处时代的判定、炎帝与神农氏的关系、炎黄二帝之间的关系、炎黄二帝的事迹、炎黄文化的界定、研究炎黄文化的意义、关于炎黄子孙的争议。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成果,茶祖文化研究不要重复炎黄文化研究已作的工作,要把重点放在利用茶祖精神发展茶产业方面;炎黄文化研究要增加新的热点,如茶文化起源研究。

3.3 实现茶祖文化与茶文化研究的结合

  许多茶文化专著把神农尝茶仅仅当成一则神话简单介绍,缺乏对茶祖文化的深刻剖析,人物研究重陆羽轻神农;有的著作甚至公然否定饮茶起源于史前的神农时代(例见:关剑平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茶与中国文化》第10页)。茶文化研究应当突出茶祖文化这个核心,寻找茶文化的真正源头,抓住茶祖文化演变的脉络。

4 四种精神

  茶祖精神是指茶祖炎帝神农氏的事迹所体现的意义、核心、灵魂。理解茶祖精神是发掘茶祖文化当代价值的前提。茶祖精神可概括为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谐精神和道德精神。

4.1 创新精神

  【略】
 
4.2 奉献精神

  【略】

4.3 和谐精神

  【略】

4.4  道德精神

  【略】

5 五个重点

  弘扬茶祖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应突出5个重点。

5.1 普及茶祖文化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重视人的教化,强调要让普天下的民众都受到文化的熏陶与敎养。茶祖文化的研究成果要变成全行业、全社会的共识,使其当代价值得到充分实现,要大力做好普及传播工作。如果那些具有宝贵价值的东西,发掘出来后,只停留在少数学者的圈子里,就达不到“化成天下”的目的。我们要利用媒体、著作、讲座、教学、会议、广告、导游、茶叶包装等形式宣传茶祖文化,让“神农尝百草,茶业始三湘”的事实人人皆知。

5.2 发扬茶祖精神

  茶祖神农氏的4种精神是茶文化中的人文主义资源,在茶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没有过时,反而弥足珍贵。广大茶人在重视科学的同时,也必须关注文化,并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要进一步促使茶叶科学工作者、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与企业家的紧密合作,就茶祖精神,进行联合研究和贯彻,把握我国茶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5.3  吸收“天人合一”观的精华

  炎帝神农氏提出:“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合天人之和”,这些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炎帝神农氏的《连山易》,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早在先秦时期,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有许多生动实例。例如《论语•述而》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孔子只钓鱼,而不用大网捕鱼;用箭射鸟,但不射宿在巢里的鸟。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不滥捕滥猎。说明孔子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使自然资源不致枯竭,不仅有正确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 “天人合一”观认为: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合理改造自然,自然是一个平衡和谐的有机整体,人必须有效地保护自然。炎帝神农氏的“天人合一”观对发展有机茶园、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现实意义,它为人类长远生存和发展、为中国茶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是炎帝神农氏对中华茶业乃至全人类的一个独特贡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候价值更为宝贵。如何结合当前我国茶产业实际,正确领会、运用茶祖神农氏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遗产,是一个重大课题。

5.4 坚持培育“茶德”

  所谓“茶德”,是指茶人的道德要求。唐代陆羽《茶经•茶之源》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饮茶与茶人俭朴之美德相联系,不单纯把茶看成仅仅是满足生理需要的饮品。唐末刘贞德在《茶十德》一文中扩展了“茶德”内容:“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提升了饮茶的精神要求。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晚芳提出的“廉、美、和、敬”,程启坤和姚国坤先生提出的“理、敬、清、融”,台湾学者范增平先生提出的“和、俭、静、洁”等,都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不同角度阐述茶人应有的道德要求,强调通过茶事活动,引导茶人完善个人的品德修养,达到茶人和谐、健康、纯洁的崇高境界。

5.5  搞好茶祖祭祀

  茶祖祭祀是文化自觉的需要。什么是“文化自觉”?在1998年“中华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费孝通先生发表了论文《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他说:“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简言之,文化自觉,就是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

  茶祖祭祀是对茶祖精神的弘扬。炎帝神农氏虽已成为远古人物,但我们要让茶祖精神世代流传。茶祖祭祀是茶业发展的需要,它可凝聚中华茶人,从而促进中国茶业的振兴。

  中国茶界每年应举办规模盛大的祭茶祖活动,逐步淡化其血缘与地域色彩,强化茶祖文化的认同与传播。茶祖不仅仅属于湖南,也属全国,茶祖祭祀应定位于国家级祭祀,应有全国茶人的参与,有国家级茶叶社团的组织,有各级政府的支持;组织者应根据茶的特点制定统一的祭祀活动办法,按照统一的仪式和规格祭祀茶祖,以满足海内外茶人寻根探源、谒祖归宗的心愿。
 
参考文献

1 陈奇志、何培金、谢大海、卢明德、赵田初、周正林. .璀璨的临湘茶文化【J】.茶叶通讯,2008(3):29.

2王俊义主编. 炎黄文化研究第五辑.【M】郑州.大众出版社,2007:22-34.
(上文原载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论文集《茶祖文化论》90-95页)
 
【“茶祖在湖南”论文2】
 
茶祖神农氏:中华茶业的巍峨丰碑
 
本文原载《湖南日报》2009年5月11日
 
 
 4月10日,2009中华茶祖节暨祭炎帝神农茶祖大典在炎陵县炎帝陵隆重举行,800白衣少男少女齐唱《神农茶歌》

 
 
 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茶祖神农基金会理事长 庞道沐
湖南师大教授、省茶业协会茶文化高级顾问 蔡镇楚
省茶业协会会长 曹文成
 
 
  潇湘灵芽,洞庭碧波。一座巍峨的历史丰碑,高高矗立在神州大地。这丰碑上镌刻着七个大字:“中华茶祖神农氏”。
 
  4月1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09中华茶祖节暨世界茶人首祭中华茶祖炎帝神农氏大典在炎帝陵隆重举行,这是五千年来海内外茶人第一祭。同时举办的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正式发表的《茶祖神农炎陵共识》,再次确认中华茶祖是炎帝神农氏,宣布以谷雨节为“中华茶祖节”(即中国茶节)。这是中华茶文化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一、中华茶祖是神农氏
 
  巍巍中华,悠悠茶业。谁为中华茶祖?是中国茶文化乃至国际茶文化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茶学界与茶文化界一直争论不休,各自根据其地域文化特征,打出不同的旗号:或以吴理真为茶祖,或以诸葛亮为茶祖,或以陆羽为茶祖。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尊重历史与茶叶科学立论,比较神农氏与吴理真、诸葛亮、陆羽等后世茶人在中国茶业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认为中华茶祖乃至世界茶祖,非炎帝神农氏莫属。
 
  第一,从农耕文化而论,茶树,茶叶,茶叶应用,都是农业生产与农耕文化的产物。恩格斯指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中国是农业大国,以农立国,以农为本。中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神农氏。班固《汉书·食货志》云:“辟土植谷曰农。炎帝教民植谷,故号神农氏,谓神其农业也。”所谓“神农”,就是农神,即农业之神。神农氏提倡的农业与农耕文化,为古代中国茶业乃至现代世界茶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基本前提,打下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第二,从历史文献而论,神农氏是中国远古时代最早发现与应用茶叶者,因而是“中华茶祖”。 神农氏的历史文献记载,流行于春秋战国时代,见之于《周易》、《左传》以及《管子》、《庄子》、《孟子》、《尸子》、《越绝书》、《逸周书》、《商君书》、《春秋元命苞》、《吕氏春秋》、陆贾《新语》、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刘安《淮南子》,王充《论衡》,晋人皇甫谧《帝王世纪》,唐人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等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以神农氏为茶祖的始作俑者,是茶圣陆羽的《茶经》,明确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氏既是饮茶之祖,理所当然就是“中华茶祖”。
 
  第三,从神话传说而论,炎帝神农氏是中国历史上的“三皇五帝”之一。人们或许会说“神话虚无缥缈不可信”。这是对神话的误解。神话传说是人类繁衍发展过程中最初的文化基因,是民族文化的长河之源。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我们也有中华神话。自司马迁《史记》以来,中国历史始终将神话传说中的炎帝与黄帝写入正史。在泱泱中国,否定炎黄神话,就意味着否定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否定神农氏以茶解毒的神话传说,就意味着否定悠久的中华茶文化与医药文化。
 
  第四,从茶叶科学而论,茶叶科学是神农氏开创的中国农耕文化的产物。陆羽《茶经》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树是茶叶之本。神农时代,南方生长着的是野生茶树。茶树由野生而栽培,是茶叶科学之初始。茶树育种、栽培、茶园管理,茶叶采摘、人工制作加工等,虽然涉及许多科学领域,但茶叶科学属于农学,属于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农家学派,重农贵粟,崇尚神农氏。直至今日,茶学依然隶属农学学科,茶学博士依然属于农学博士。
 
  第五,从文化人类学而论,中国人祖宗崇拜的文化意识,渗透到茶学界与茶文化界,就要求中华茶人认祖归宗。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中华民族历来尊重历史,尊重优秀传统,全球华人都是“炎黄子孙”。认祖归宗,祖德流芳,弘扬中华茶祖神农文化,乃是中华茶人不可推卸的神圣职责。从事茶叶科学、茶叶产业、茶叶贸易、茶文化研究的新一代茶叶科学文化工作者,如果否定茶祖神农氏,不意味着数典忘祖吗? 
 
  第六,从民族情感而论,炎帝神农氏的中华茶祖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炎黄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初渊源,如同巍巍昆仑的皑皑白雪,万里江河的悠悠源流,浩瀚戈壁上的涓涓清泉。中华茶祖神农文化,乃是炎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祖神农氏“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文化精神,是炎黄文化的精髓,是维系中华民族思想情感的纽带。以神农氏为中华茶祖,尊重民族情感指向,有益于增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文化认同,共同为中华复兴而努力拼搏。
 
二、茶祖在湖南
 
  神农氏,属于远古时代的一个农业部族,其活动范围之广,几乎涉及半个中国,炎帝故里历来有陕西宝鸡、山西长治、湖北随州与湖南炎陵之说。炎帝神农氏的万古英灵,游走在广袤的神州大地。然而,茶祖在何方?鉴于自然环境对茶树生长的制约,茶祖神农氏不可能在陕西宝鸡和山西长治,而只能在神奇的江南茶乡,在湖湘地域文化的千秋神韵之中。
 
  首先,茶祖神农氏“以茶解毒”的传说发生在湖湘大地。陆羽《茶经》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惟有中国南方,才是中国茶叶的发源地。湖南是茶树原产地之一,神农氏吃茶,是远古时代生长在湖南的野生茶。清人杨凤藻《论种茶》指出:“中国现在产茶之地,略当赤道北纬二十五度至三十一度。所有佳者,产在二十七度与三十一度之间。”(《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卷七)《尚书·禹贡》有衡州“贡厥名”之语,清人陶澍《印心石屋试安化茶成诗四首》提出“贡厥名即茗”之说,考证《尚书·禹贡》记载“三邦底贡厥名”之“茗”正好出自“荆及衡阳”,认为《尚书·禹贡》“三邦底贡厥名”之“茗”是湖南衡阳的贡茶。直至当今之中国,北纬30度左右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仍然是茶叶生长的黄金纬度带与中国优质绿茶产业基地。
 
  其次,历史文献记载,茶祖神农氏崩葬于茶陵。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炎帝葬于茶山之野。”江南茶山多矣!著名者有江西上饶陆羽茶山、江苏宜兴茶山与湖南茶陵茶山;茶陵茶山,记录最早。晋人皇甫谧《帝王世纪》载:“神农葬长沙。”《后汉书·郡国志》载:“炎帝神农氏葬长沙。”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载:“炎帝葬于茶陵县南茶山之尾。”南宋罗泌《路史》云:炎帝神农氏“崩葬长沙茶山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茶陵,即茶山之陵,就是茶祖的陵墓。自西汉初期起,茶陵乃是中国唯一以茶命名的行政县域。
 
  再次,湖南的炎帝陵,发现于北宋初年。《酃县志》记载,早在西汉时期,茶陵县白鹿原就有炎帝陵。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起义,茶陵人生怕炎帝陵被发掘,就将陵墓夷为平地。北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指派大臣寻访天下帝陵,在古长沙国的“茶山之野”找到炎帝陵,坐落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 白鹿原,古称鹿原陂,又名天子坟、皇山、炎陵山。乾德五年(967),赵匡胤钦令大臣在炎帝陵前修建陵庙,供奉炎帝神农氏之灵。湖南炎帝陵庙,比开宝元年(968)创建的陕西黄帝陵庙尚早一年。
第四,从地域文化解茶祖神农氏死于断肠草之谜。据史书与湖南地方志记载,神农尝百草,误食断肠草,中剧毒而身亡。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六》云:“广人谓之胡蔓草,亦曰断肠草。入人兽腹内,即粘肠上,半日则黑烂,又名烂肠草。”断肠草,又名“钩吻”、“断肠草”、“大茶药”、“葫蔓藤”,属于马钱科,常绿缠绕灌木,生长在中国南方各地与印度。根、茎、叶有剧毒,误食则致命。据方志记载,神农氏在郴州制作耒耜,开创农耕新时代,死于断肠草之后,遵照其遗嘱,应归葬于郴州资兴的汤市温泉。运送灵柩的船筏逆洣水而上,在茶陵河段,适逢数日大风雨,船筏无法续行。大臣们以为此乃天意,于是就地葬于洣山对面的鹿原陂,是曰“茶陵”。
 
三、茶祖神农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确立炎帝神农氏为中华茶祖,是中华茶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其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巨大而深远。
 
  第一,有助于正本清源,还原历史本来面貌。“炎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悠悠中华,是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两大部族与九黎诸族相互融合,而成就一个伟大的华夏民族。黄帝属于黄老学派,是道家创始人。黄帝文明在于科技,如舟车、文字、服饰、度量衡、算数、音律、建筑等;炎帝属于农家学派,炎帝文明在于农业与医药,主要功绩在劝农耕、尝百草、医药、市场、火食,茶的饮食医药价值。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后人理应颂扬炎帝神农氏的历史功德和伟大人格;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炎黄祭典,实际是重黄帝而轻炎帝。中华茶祖神农文化研究,设立中华茶祖节,有助于还原历史本来面貌,树立中华民族第一人文初祖的崇高形象,突破炎帝陵祭典的单一化格局,使其成为海内外茶人共同向往的精神家园。
 
  第二,有利于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神农氏是中国农业文化的奠基者,是农业文明的开创者。远古时代,先民们茹毛饮血,为了让广大百姓能够安全饮食,神农氏亲尝百草,辨别百草的可食用性。神农氏之伟大,首先在于引导人类开创农业,自己解决饮食问题。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是人类各集群之间争夺生存与发展空间的焦点,也是引发战争的根源。尽管当代中国将工业化与城镇化作为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但是八亿农民始终是党和政府全力关注的重中之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依然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之所在。确立炎帝神农氏的中华茶祖地位,加强茶祖神农文化研究,坚持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无疑可以为国家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提供新的思路与决策依据。
 
  第三,有利于弘扬“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中华茶祖神农文化精神,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遥想当年,茶祖神农氏为先民“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以茶解毒”的探索勇气,“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自我牺牲精神,正是炎黄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显示出“和”与“茶”两个汉字,“和”是中国茶文化的灵魂,“茶”是“和”的物质载体与文化使者,既彰显了中国茶文化“和”的文化意蕴与无穷魅力,又集中展示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与伟大胸襟。且看今之世界,战争与饥饿,霸权与掠夺、金融风暴引发出的全球经济衰退,环境污染带来的人类生存危机,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发扬光大中华茶祖神农文化的基本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第四,有益于发展现代茶业。弘扬茶祖神农文化,目的在于发展中华茶业。人的生命,是世界上一切美的荟萃;而健康之美,才是人类生命之美最本质的内涵。饮茶何为?在于延年益寿。茶是绿色食品,有机饮料,健康饮料。发展茶叶产业,目的在于人类健康。茶叶生产与销售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人类健康与饮食安全。当今之世,国际茶业,群雄并起;中国茶业,适逢盛世,希望与困难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与世界金融危机,中国茶叶又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湖南作为茶叶大省,茶业发展任重道远,我们要像中华茶祖神农氏那样,以“济苍生为己任”,增强生命意识和时代责任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质量兴茶、品牌兴茶、文化兴茶,做大做强做优三湘茶业,为茶业发展作贡献,为人类健康谋福祉。
 
 

【相关著作】
 
 
 
陈奇志、赵丈田著《湖南茶文化》是一部弘扬茶祖文化的著作(左为精装本,右为简装本。)
 
请点击此网页:
 

陈奇志、赵丈田著《湖南茶文化》第13章《茶道》引言与第1节
 
 
【新闻背景资料1】
 
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在长沙举行
 
 
     2008年11月6日,来自国家和各省市的茶叶行业组织领导、学术团体、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300多位领导、专家教授和茶叶企业负责人齐聚长沙,在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上围绕“茶祖神农文化”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就炎帝神农在中国乃至世界茶产业中的始祖地位达成了基本共识,发表了《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倡议书》,并建议每年谷雨节为“中华茶祖节”、设立茶祖神农基金会。
 
【新闻背景资料2】
 
 
茶祖神农基金会成立
 
 
  2009年3月3日,为弘扬茶祖神农文化、发展茶叶产业而设立的茶祖神农基金会在长沙市举行成立大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力峰、副省长徐明华和省老领导熊清泉、刘夫生、陈彬藩、王克英、罗海藩出任基金会荣誉理事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庞道沐任理事长,省茶业协会会长曹文成任常务副理事长,省茶业协会专职秘书长伍崇岳任秘书长。基金会筹集的基金主要用于茶祖神农文化、茶产业发展、茶业人才培养建设项目和表彰奖励在研究茶祖神农文化、发展茶叶产业中有突出贡献的专业工作者和相关人士,以及茶祖神农文化项目建设。
 
 
【新闻背景资料3】
 
首届中华茶祖节暨祭炎帝神农茶祖大典在炎陵举行
 
 
       2009中华茶祖节暨祭炎帝神农茶祖大典于今年4月10日在茶祖炎帝神农氏安寝地——株洲市炎陵县隆重举行,国内外茶界行业领导、知名专家、教授和社会各界5000余人共同参加祭祖大典。主祭人湖南省副省长徐明华恭读祭文,并为祭文碑落成揭幕。
 
 
 
 
 【资料来源:中国名茶网.公司 http://www.zgmcw.cn/
 
温馨提示:引用请注明作者姓名与来源。
 
 
 
 

 
 
 
 
湘ICP备14000624号